2025年3月29日,浦江县现代名校(书记、校长)治理体系研究项目全体学员教师由浦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双莲,浦江县研训中心副主任姚荣金带队到达浙江外国语学院,参加由教育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开题答辩活动。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姚旻教授,教育学院顾问、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绵涛教授,校人事处处长何伟强教授接待了浦江一行。

开题答辩开始前,孙绵涛教授在望C128召开答辩委员会委员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开题答辩工作的原则、程序与具体要求。此次开题答辩严格按照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程序进行,答辩委员会基于学员教师的开题报告和答辩情况,从内容、形式和规范性等14个方面打分并给出审定意见,最后经答辩委员会讨论后,宣读答辩决议。浦江县项目学员教师全部顺利通过开题答辩。

当日下午,浙江教学月刊社社长、总编辑、浙江省师训干训中心副主任陈永华教授,教育部备案德研中心主任、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所所长吴卫东教授应邀为浦江县项目全体学员教师和浙外导师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开始前,孙绵涛教授对该项目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孙绵涛教授对浦江县全体学员教师顺利通过答辩表示祝贺,对浙外导师团队严谨、细致的指导表示感谢。他提出,接下来各位学员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修改并进入准硕士论文写作阶段。他强调学员教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注意高水平成果产出,包括能够达到发表水平的小论文,市级及以上课题和教学科研成果奖等。

徐双莲副局长对浙外导师团队表示感谢。她指出,各位学员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认识,认真对待项目的各个环节,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此次项目,切实提升各位校长、书记的学术水平,以学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陈永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科研强校的实践路径与科研成果的论文转化与发表》。他首先从教科研的育人育己功能、中小学教科研的实践性特征和追求教科研成果的边际效应三个方面,解答了中小学教师对于为什么要做教科研的困惑,指出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小学教师要想做好科研,需要“指向课堂,研教相长”。之后他谈到,教学论文是科研成果提炼和“打包”的过程,并运用大量实际案例,解读了如何撰写和发表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吴卫东教授以《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教师行动》为题,论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发展趋势,阐释了教育公平、全球胜任力、教育本质、AI赋能教育等关键议题。她表示,AI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而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幸福。在谈到社会情感学习时,她表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教育的情感转向和深度学习,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

报告结束后,孙绵涛教授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谈到,陈永华教授的报告既是“诗性的文学创作”也是“学术性的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思辨”;吴卫东教授的报告是中国与西方、科技与人文、古代与现代的结合,阐释了她对“人”和“术”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广博性和深刻性。两位教授的报告先后指明了如何做事与做人,相信会对在场所有教师有所助益。
此次活动的圆满结束标志着浦江县项目进入了新的阶段,浦江县的学校管理者将踏上现代名校治理体系研究新征程,并有望产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为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