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身教育研究,在科研之路不懈攀登;他追求卓越目标,与浙外发展同频共振。走近“西溪学者”青年人才——伍宸。

一、个人简介
伍宸,四川宣汉人,1985年10月出生,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高教所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我校教育学院副教授,“西溪学者”青年人才,担任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等教育治理研究所所长。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伍宸副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治理等。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高水平学术杂志和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期,CSSCI来源期刊《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对2021年14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论文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他作为活跃作者共发文3篇。目前,他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积极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治理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产出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他的学术信条是坚定学术信念,恪守学术底线,坚守学术道德,追求卓越学术目标。

伍宸副教授近期论文之一,发表于《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
二、学术心得与对青年教师的建议
1、学术工作就是不断的爬坡上坎以挑战思维极限
2008年,伍宸以较为优异的成绩从四川一普通本科院校跨学校、跨专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攻读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因其积极表现又获得了硕博连读以及公派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在北师大读书及工作后,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并不断产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学术工作就是一个不断爬坡上坎不断挑战自身思维极限的过程。同时,学术工作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前学术体系内竞争异常激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在博士毕业后的6年能否有较为稳定和高水平发表机会甚为关键,也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在学术圈立足,并树立起自身良好学术形象的关键时期。因此,自2014年博士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学术工作一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最根本的还在于自身对学术工作的坚守。
2、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事业有机融合以同频共振
对于青年学者来说,不仅面临着自身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还要面临着单位的考核以及选择等问题。因此,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将自身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以自身的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一方面需要不断做强内功,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学校发展所处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作为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自2020年进入浙江外国语学院以来,伍宸副教授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发展领域,立足满足学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所需,持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以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3、将学术的压力不断转化成学术动力以苦中作乐
学术工作一定是有压力的,同时也一定是痛苦的,作为青年学者,我们不仅要面临极大的学术压力,不少还要承担着家庭建设的重担,但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在沉重的学术压力中同样也能找到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自己无数次修改后的文章被杂志社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被学界同行引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对于推动某个实践工作有所价值等等。因此,青年学者要敢于直面压力,也要学会在繁重的学术工作中寻找到快乐。此外,需要建立与学界同行的密切联系,能够在较为亲密的学术交流中互相激发思维,共同进步。还要积极参与学界同行所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保持自身对于前沿学术方向的敏感性和专注力。

生活中的伍宸
三、近年主要成果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