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工作动态

“校长专业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团队顺利召开“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数据采集工具开发”院内专家论证会

【来源:教育治理中心 | 发布日期:2024-03-14 】

孙绵涛教授认真记录各位专家建议


袁晖光教授主持院内专家论证会


三月芳菲始,花开正当时。2024年3月11日下午13:30-17:00在望C128,“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数据采集工具开发院内专家论证会”顺利举行。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孙绵涛教授、数字化教育治理研究所所长马新生教授、王琳璞副院长、全球教育治理研究所所长吴卫东教授、可持续发展治理研究所所长张一平教授、贾随军教授、陈丹教授、冯翠典副教授、陈玉玲副教授、周全博士、倪萍萍博士、刘梦蓉博士、麻健博士作为院内专家出席此次论证会。团队成员学前治理研究所所长郑孝玲博士、杨凯良博士、王佳博士和何菲博士全体参会。中心副主任兼教育治理理论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袁晖光教授主持会议。

召开院内专家论证会一是旨在对当前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数据采集工具进行前测及意见征询,以进一步保障数采工具的科学性;二是邀请有数据需求的院内研究团队前置介入,便于后期能够积极开发利用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数据库资源,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袁晖光教授首先对“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数据采集工具进行了简要说明。参会专家对于数据库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肯定,对团队成员们通过扎实工作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数采工具目前的开发方向、内容充实程度、可用性及未来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从各个学科和专业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

孙绵涛教授高度肯定了项目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和扎实落实教育治理研究中心在开学会议中发出的关于各研究所应制度化多样化开展学术活动的号召,为其他研究所和项目团队树立了标杆与榜样。团队基于学术志趣、不计得失的艰辛付出为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开辟奠定了扎实的成果基础。在此基础上,孙绵涛教授重点提出三方面改进建议:第一,明确核心概念,明确工具是研究校长领导行为还是行为特征,以及论述清晰“管理”与“治理”的关系。这关涉发到工具是否站得住脚。第二,夯实理论基础。清晰解释“孙绵涛领导力三要素”与宣勇书记提出的“三维六力”框架之间的关系,并充分论证“观测行为”与建构“能力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行为的观测”与“能力的研究”之间的必要性。第三,继续攻关建构团队自己的校长治理行为观测模型。应做到研究每一步推进都要进行严格意义上科学推敲,每一个环节都要严谨细抠。最后,孙绵涛教授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要求项目团队尽快撰写系列理论文章。第一篇《校长治理能力研究》,旨在理清校长治理能力的内涵、框架,回答清楚“治理和管理的区别”“管理治理行为与管理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找准校长治理行为观测这一研究方向的理论基点。第二篇《校长治理行为研究》,旨在构建校长治理行为模型,回答“治理行为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的逻辑关系”,以夯实校长治理行为模型的理论基础;第三篇《关于校长治理行为观测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旨在回答治理行为观测的维度以及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厘清模型、观测点和工具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号召团队围绕系列文章积极申报国社科和国自科课题。

马新生教授认为数据库建设是项十分重要且艰难的工作,项目团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常不容易。明确表示会将自己领衔的学校社会影响力评价过程和结果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并且与数据库同步进行数据收集和测评,尽快整理好相关学校影响力测评的理论研究论文,与项目数据库系列论文同步发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将模拟问卷调查和文章撰写同步进行的建议,此外明确调研的目的是为模型服务,题目应进一步精简,使调研的目的性更强。

吴卫东教授表示该项目基础工作做得很好,这项工作很辛苦但很有价值,是后续很多工作开展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团队非常专业,任何方面都一定要找到理论支撑。目前需要再完善的有:第一,现有的数据观测点除了有理论依据外,还应进一步充实政策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小学校长标准等应在观测点中有所体现。第二,在工具题目中应明确界定调研对象,高中、中小学还是幼儿园。第三,工具中的内容结构应做适当调整,如将“个人能力”放在“基础要素”之中是否更合适。第四,应同步思考校长治理成效应如何观测。

贾随军教授认为工具在前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工具的开发以及后续数据库的建立非常有价值。在于可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这点非常宝贵,也是目前十分缺乏的。建议获得的数据不一定追求复杂性,往往最基本的数据是最重要的,指出收集基础数据后,会成为再谈校长治理、学校管理等其他研究的逻辑起点。

王琳璞院长认为项目可以提供基础性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非常有意义。并提出几个可以更加明确的方面:第一,目前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是如何来反映校长的治理行为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再交代。第二,题目背后的意义,可以在介绍整个问卷的时候明确各部分想要测试的内容,使测试更加清晰。最后就具体题目一一指出工具中所存在的内容交叉,提问深度不一致,个别题目的针对性不强,以及问题的表述习惯不合适等问题。

张一平教授认为可以对题目中的程度选项做一些优化和统一,避免题目很难把握的情况,并详细指出一些题目重复,应予以合并。

陈丹教授建议对模型的维度构成进行更清晰的交代,明确模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应考虑指标在转化为题目的时候,增加题干的情境性有助于调查被测对象的真实想法,应考虑问卷的可操作性。

冯翠典副教授建议考虑学生主体的理解水平,调整表述语言,从题量上,可对标国际教育问卷的规模,尽可能删减、保留核心,交代清楚四个问卷之间的关联性。

陈玉玲副教授认为应该在问卷中明确对象是高中校长,以及一些题目的预测目的可以做一些描述,并就具体题目提出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建议。

周全博士认为工具开发的整体思路非常清晰,工作非常饱满,工具比较成熟,并提出可在细节方面做调整。第一,题量调整。目前校长问卷的题量较大,思考校长最关键、核心的行为是什么,是否需要面面俱到。第二,考虑学校类别之间的差异。学校信息设计时候考虑到城乡差异对后面治理行为的影响。第三,明确校长、学生、教师和家长问卷之间的关联性。

倪萍萍博士认为该数据库在全面性和跟踪性上很宝贵,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避免被测人随意填写,可通过加入测谎、反向等技巧来规避

刘梦蓉博士提出,从长远考虑问卷未来的使用途径,应把关于能力的问题提前考虑进来。

最后,每位“校长治理行为观测”项目团队成员均表示对下一步的改进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更加饱满的工作动力。袁晖光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向各位专家能够在百忙之中关注团队研究进展,逐条填答审阅体量巨大测评问卷,并提出如此专业宝贵的建议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并表示一定认真总结、吸纳和落实好每条建议,不辜负学校、学院、中心和各位专家老师的托付与期望。



审核:孙绵涛 袁晖光